查看原文
其他

2019年度上古汉语学科研究综述(下)

历史语言学一室 今日语言学 2020-10-27

上古音研究“绝学”不绝


2019年的上古音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古老的音韵学继续焕发青春,音韵学“绝学”不绝。


(一)古文字研究与上古音研究的结合成为新的学术生长点


雷黎明《敦煌马圈湾汉简通假字系统量化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第5期)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手段研究敦煌马圈湾汉简通假字系统,由通假字总使用量较少得出了当时文字使用已较为规范的看法。贾海生《祈福铭文中的方音字》(《文史》第3辑)分析了西周金文中的“”字,并分析为从㫃、言声,在铭文中表示祈求之意,但非祈之通假字,而是据方音所造形声字。


(二)传统音韵学重要问题的探讨及学术史研究


郑伟《守古与维新:古音研究三百年》(《读书》第2期),孙强、雷瑭洵《汉语古音学的当代论争及未来走向》(《社会科学战线》第7期)分别回顾和总结了汉语古音学的研究历史,但是二者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却大不相同。其他学术史个案研究如杜慧杰《〈唐韵正〉考证古音的材料及方法探究》(《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第6期),叶冬梅《戴震古音学之“声类”及相关概念》(《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杜道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义例辑略(一)》(《语言历史论丛》第12辑)刘忠华《〈说文解字注〉“合韵”研究》(《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期)贾佳《论段玉裁对〈说文解字注〉谐声字的古音归部——以“此”谐声系列和“真”声字的归部为例》(《绵阳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赵晓庆《王念孙“古声廿三纽”考证》(《语言研究》第1期)王素敏《朱骏声古韵分部的贡献与不足》(《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第1期)田膂《近八十年(1935——2018年)黄侃语言学研究述略》(《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分别对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朱骏声、黄侃等人的古音学成就作了具体分析。


(三)上古音的构拟与一些具体问题的新探索


秋谷裕幸、野原将挥《上古唇化元音假说与闽语》(《中国语文》第1期),王弘治《关于上古汉语-r韵尾构拟的汉语文献证据的再检讨》(《中国语文》第2期),边田钢《牙喉音来源之舌齿声母的音位化构拟》(《语言科学》第4期)等文针对有关上古音构拟体系提出了新的不同看法。


四、文字学研究精彩纷呈


2019年度无论是在文献著录,还是在具体文字考释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文字学研究稳步推进。


王志平《文字学研究70年》(刘丹青主编《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70年》第九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文字学、古文字学以及近代汉字学、现代汉字学的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对文字学研究70年以来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


(一)文献著录


甲骨文、金文和战国简帛都有一些新的文献著录或发布,为文字学领域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1.甲骨文著录书


(1)吕静主编、葛亮编著《复旦大学藏甲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是复旦大学所藏甲骨之全面整理、研究材料的汇编著录,包括未曾见诸著录新材料的公布。(2)宋镇豪主编、马季凡编纂《绘园所藏甲骨》(上海古籍出版社),是何叙甫赠商承祚的甲骨拓本,共102片。对其重新整理,做出新的释文。(3)宋镇豪主编、马季凡编纂《殷墟书契四编》(上海古籍出版社),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甲骨拓本,多为京津集、北图、北大、历博、曾毅公旧藏,共132片。(4)安阳博物馆编撰《安阳博物馆藏甲骨》(西泠印社出版社),著录了安阳博物馆藏的全部甲骨446片。(5)黃天树主编《甲骨拼合五集》(学苑出版社)收入缀合成果共191则。


此外,刘钊、冯克坚主编《甲骨文常用字字典》(中华书局)收录甲骨文中已释的常用字,一个字头下收录对应的多个甲骨文字形,并标明出处,作为一部工具书,颇便实用。


2.金文著录书


(1)李伯谦主编《中国出土青铜器全集》(科学出版社,2018),全书共20册。(2)陈梦家著《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订补本)》(中华书局),此书即曾被改名内部出版《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一书的订正与增补,冠有原被删去的两篇作者自序。对原书所收845件铜器的图像及铭文拓片,重新进行高清晰度扫描,另外又补充原仅有器铭拓本而短缺图像的近40件铜器照片。书中所收器铭及说明中提及的关联器铭,均补注《殷周金文集成》器号,并且对说明中的个别失误进行了订正。


3.战国简帛、玺印等著录书


(1)黄德宽、徐在国主编《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中西书局),收录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近100枚,包括竹简的原大图版、放大图版、释文考释、字形表等,其内容为《诗经》佚籍。(2)黄德宽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中西书局),该书共刊布五篇战国简册,均为传世文献未见的佚籍。(3)吴砚君编著《倚石山房藏战国古玺》(西泠印社出版社),辑录战国时期玉质、银质、琉璃质等多种材料的官、私古玺202件。(4)日本学者尾崎苍石、和田广幸编著《匋鉨室藏古玺印选》(西泠印社出版社),辑录古玺印784件,其中战国官玺22件,秦官印7件,两汉魏晋南北朝官印100件,战国私玺192件,秦私印282件,两汉至魏晋南北朝私印181件。


(二)文字学专著有新的收获


叶正渤《〈殷虚书契后编〉考释》(商务印书馆)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作释文,二是对卜辞进行考释,三是对历史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四是对池田末利教授《殷虚书契后编释文稿》所做的隶定考释等作必要的修订和补充。陈梦家《中国铜器综述》(中华书局)全书共分15章,根据当时掌握的资料,对中国青铜器研究的诸多方面(如研究方法与研究简史、地域分布与文化背景、铜器术语和器形分类、形制与纹饰、作伪与铸造、以及铭文、断代等),做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蔡伟《误字、衍文与用字习惯——出土简帛古书与传世古书校勘的几个专题研究》(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以出土简帛文献为主,结合传世文献,对古书中的误字和衍文现象做了细致的分析。广濑熏雄《简帛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收录其简帛研究方面的论文共计32篇,分“楚简研究”“秦汉简牍研究”“马王堆帛书研究”“秦汉律令研究”“简帛医书研究”五大部分,集中体现了广濑先生在简帛研究方面的成果。周波《战国铭文分域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内容涉及战国文字的分域理论研究、诸系铭文的释读及相关史地、制度等问题。张振谦《齐系文字研究》(科学出版社)包括字形研究和铭文研究两部分。字形研究主要是对齐系文字的地域性特点作出定性的描述,并将齐系文字细分为鲁邾文字和齐莒文字两个小系。铭文研究主要是对部分齐系地域铭文及其文字作出考释和考证,并对相关问题作了一些必要的探讨和初步的研究。


(三)文字学方面的学术论文论题多样,新见迭出


甲骨文方面,黄天树《释甲骨文“朕”字的一种异体写法》(《汉字汉语研究》第2期)指出《甲骨文合集》20610的“”字,上部为“舟”,下部偏旁“攴”为“”之省。卜辞偏旁位置每变动不居,既可写作左右并列,也可写作上下相叠。因此,它实际上是左右并列的“(朕)”的上下相叠相式。连佳鹏《释甲骨文“衁”字的几个异体》(《殷都学刊》第2期)考释了甲骨文中几个“衁”字的异体,以往多缺释或被误释。其他如孙亚冰《甲骨文中所谓的“占”字当释为“司”》(《考古》第9期)李春桃《否叔诸器铭文释读——兼释甲骨文中的“眚”字》(《文史》第1辑)等也都颇有新意。


金文方面,蔡卓《论楚铭文中的“鐘”与“鍾”》(《中原文化研究》第2期)认为西周时期楚铭文表示钟器的字几乎全用“鍾”,仅一例例外,到了春秋时期则全用“鐘”表示钟器,这说明楚文字中“鍾”和“鐘”之间当是“古体”和“今体”的关系。


战国文字尤其是简帛文字仍是研究热点。石小力《清华简〈尹浩〉“”字新释》(《考古与文物》第1期)认为《尹浩》1号简“”字,据楚文字中“桀”字的构形,此字中间右部实从“匄”,可读为“遏”。李零《曾侯乙墓漆箱文字补证》(《江汉考古》第5期)根据最新的高清照片和摹本,对曾侯乙墓漆箱二十八宿的文字进行了新的释读和补证。其他较重要的文章还有赵平安《补“屚”——兼说相关诸字》(《汉字汉语研究》第1期)刘宝俊《论战国楚简特形字“”和“”》(《语言研究》第3期)潘牧天、潘悟云《“皋”“睪(澤)”考辨》(《中国语文》第1期)等。


(四)其他文字学理论、实证方面的相关论著及进展


曾宪通、陈伟武主编的《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中华书局)收出土战国文献所收字词5000个左右,在各字头之下先罗列字形,后析形注音释义。贯通陶文、玺文、金文、货币文、玉石文、简帛文等,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互相参证,注意探源溯流,寻求字词形音义分化孳乳的过程及结果。刘钊《书馨集续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论丛》(中西书局,2018)收录2013年底以来和以往未收入作者其他论文集的文章40余篇,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秦汉简帛、玺印等古代文字研究等。陈伟武主编《古文字论坛》(第3辑)(中西书局,2018)收录文章共45篇,内容包含古文字学者对甲骨、金文、简帛等的研究论文,体现了古文字学界最新和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此外,黄德宽《古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涉及古文字的起源发展,古文字学习的理论方法,古文字字形的发展演变,字形结构解析,又将形与音、义相结合,全面阐释古文字学习的要义。刘洪涛《形体特点对古文字考释重要性研究》(商务印书馆)从多方面探讨了形体特点对古文字考释的重要性,对如何合理有效利用形体特点考释古文字提出了建议。


另外,很多学术研究机构都创办有自己的专业集刊,定期出版发行。论文内容涉及古文字学、传统文字学、俗文字学以及现代汉字学等方方面面,反映了文字学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成果日渐丰硕的现实。同时,针对日益丰富的大宗出土文献,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办的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的简帛网等,以及最近几年异军突起的微信公众号古文字微刊、汉字学微刊等,利用现代网络科技,及时刊登有关学术文章,积极维护网络论坛,为相关讨论和深入研究,提供了公开的学术平台。有关研究成果得以在网站上迅速呈现,这些举措都极大地促进了百家争鸣和学术繁荣。



相关阅读

2019年度上古汉语学科研究综述(上)

2019年度句法语义学科研究综述(下)

2019年度句法语义学科研究综述(上)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网信室编辑

今日语言学 


语言之妙    妙不可言


 


长按指纹,识别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